the visit-2.bmp

 「貴婦還鄉」,這個標題給人的第一印象,應該是衣錦還鄉的光鮮亮麗。然而本劇的中心主旨卻正好相反,探討的是人性黑暗面:金權誘惑。

  故事發生在貧窮的居倫,整個城市都靠領失業救濟金過日子,就連市政府也債台高築。曾經輝煌的居倫現在是一座貧民窟。在這個窮困的狀況下,克萊兒回來了。克萊兒是多年前因故被逐出居倫的女人。離開居倫後,她淪落為妓女。這個妓女卻在因緣巧合之下,成為了歐洲最有錢的貴婦。如今他衣錦還鄉,人們都期待她會拿多少錢來拯救居倫。克萊兒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,一開口就說要捐給居倫十億。但有一個條件——就是居倫人要殺了她的初戀情人,伊爾。而環繞在這十億帶來的誘惑,克萊兒成了王,強迫所有居倫人參與這場金權遊戲。

  劇作家弗利德里希.狄倫馬特,既不做任何包裝,也不惺惺作態地高唱道德論調,就這麼直接了當將問題提了出來:十億元能不能買到一條人命?

  當然我們在這邊是不能公布答案的,因為會影響到觀劇的樂趣。不過我們倒可以很老實地說:金錢,為克萊兒買到了地位。全歐洲的記者都為她瘋狂,居倫市民也對她唯命是從。然而卻不是因為她身上有任何值得尊敬的特質,只是純粹因為她有錢。如果易地而處,克萊兒只是個貧窮的妓女,他們或許還會對她吐口水呢。這種狀況,是否顯示出人性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沒有道德界線的?良知、高尚、道德,這些詞或許都只是我們行事的藉口,隨時都能曲解其定義?

  這齣劇不停探討的主題,就是「悖德」。從克萊兒被逐出居倫時,一樁悖德的冤案開始;直到克萊兒返鄉,提出了一個悖德的要求。整個劇不停挑戰人性面對誘惑的抵抗,猛烈地衝撞道德。劇中的教師,儼然是道德最終防線。她在劇中後半段也說:「人們會殺死你的,這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了。……這誘惑實在是太大了!」無論人們最後是否決定殺死伊爾,當教師說出這句話時,我們知道教師心裡也已經投降了。只是道德還在督促著她:要維持身為人類的最後一絲良知。當悖德能夠成為一種生存手段,究竟是堅持道德的人不知變通;還是悖德的人見風轉舵?

  或許在這麼赤裸裸的問題上,人們一定會說:「為了錢而殺人,當然不好!」那麼我們舉個比較模稜兩可的問題。前法務部部長王清峰說,人有生存權,我們不能予以剝奪。那麼在某種程度上,死刑也是一種悖德,因為尊重他人的生命,被社會視為一種美德。可是當這個問題演變成廢死與否的爭議時,又有這麼容易得出結論嗎?想當然耳是不可能吧!否則這個問題不會直到現在還是許多人爭執的目標。回到最基本的問題,悖德悖德,「道德」難道就是個清楚的東西嗎?不,道德也只是個定義,而且它會隨時代改變。古人說: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。」現在女孩子要是大字不認識幾個,每天在家裡繡花繡鳥,還會被當成「德」嗎?所謂的道德,看似是個堅不可摧的堡壘,其實因為道德是由每個人自由心證的東西,所以可能比浮動油價還要更浮動。

  每個人的行動都有其意義。你的過去造就你的現在,你的現在決定你的未來。如果可以走大道,沒有人想要走入暗巷。因此,悖德不只是悖德,更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果。克萊兒的悖德、伊爾的悖德、居倫市民的悖德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犯過點錯,究竟他們為什麼要悖德?這些悖德有什麼樣的原因?進來劇場的各位觀眾,您,就是法官。

 

the visit.jpg

 

交通資訊請點此: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ntuadrama95/7484676


想購票,請問要怎麼辦呢?: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ntuadrama95/7388387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ati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